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80篇
  免费   1542篇
  国内免费   2974篇
安全科学   2673篇
废物处理   431篇
环保管理   3077篇
综合类   10747篇
基础理论   1639篇
环境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257篇
评价与监测   918篇
社会与环境   1179篇
灾害及防治   86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485篇
  2021年   664篇
  2020年   695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449篇
  2017年   638篇
  2016年   736篇
  2015年   771篇
  2014年   861篇
  2013年   1074篇
  2012年   1271篇
  2011年   1359篇
  2010年   979篇
  2009年   1071篇
  2008年   792篇
  2007年   1253篇
  2006年   1242篇
  2005年   1060篇
  2004年   953篇
  2003年   911篇
  2002年   793篇
  2001年   673篇
  2000年   634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402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220篇
  1994年   172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0篇
  1973年   9篇
  1972年   8篇
  1971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完善现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创新煤与瓦斯共采方法,对错层位巷道布置下的煤与瓦斯共采系统展开研究,利用相似模拟试验,分析错层位巷道布置覆岩运动情况,预测其开采围岩裂隙发育和瓦斯运移形式,提出了创新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构想。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覆岩三带高度随接续工作面的增加而增大,相邻采空区垮落矸石压实区呈现“O-L-O”形变化,多个相邻采空区覆岩出现大“O”形圈裂隙带;相邻采空区内瓦斯可实现相互运移,大“O”形圈裂隙带内赋存大量瓦斯气体;研究提出了地面钻井抽采瓦斯、走向高位瓦斯抽采巷和外错尾巷穿层钻孔3种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比传统巷道布置情况下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在安全、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2.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debates 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democratised science a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reasons, meanings and prospects for a democratisatio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 deliberative systems approach, which emphasises the need to explore how processes in societal spheres interact to shape the deliberative qualities of the system as a whole, is adopted. Although science plays a key role in this, its potential to enhance deliberative capacity has hardly been addressed in deliberative theories. The democratisation of science has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the democratisatio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at it also shapes the potential of deliberative arrangements in the policy sphere. Deliberative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olicy sphere may stimulate the democratisation of science to different degrees.  相似文献   
33.
Conservation conflicts are gaining importance in contemporary conservation scholarship such that conservation may have entered a conflict hype. We attempted to uncover and deconstruct the normative assumptions behind such studies by raising several questions: what are conservation conflicts, what justifies the attention they receive, do conservation-conflict studies limit wildlife conservation, is scientific knowledge stacked against wildlife in conservation conflicts, do conservation-conflict studies adopt a specific view of democracy, can laws be used to force conservation outcomes, why is flexibility needed in managing conservation conflicts, can conservation conflicts be managed by promoting tolerance, and who needs to compromise in conservation conflicts? We suggest that many of the intellectual premises in the field may defang conservation and prevent it from truly addressing the current conservation crisis as it accelerates. By framing conservation conflicts as conflicts between people about wildlife or nature, the field insidiously transfers guilt, whereby human activities are no longer blamed for causing species decline and extinctions but conservation is instead blamed for causing social conflicts. When the focus is on mitigating social conflicts without limiting in any powerful way human activities damaging to nature, conservation-conflict studies risk keeping conservat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human activities, instead of keeping human activities within the limits of nature. For conservation to successfully stop the biodiversity crisis, we suggest the alternative goal of recognizing nature's right to existence to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Nature being a rights bearer or legal person would imply its needs must be explicit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conflict adjudication. If, even in conservation, nature's interests come second to human interests, it may be no surprise that conservation cannot succeed.  相似文献   
34.
35.
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是强化排污者责任、提高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效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火电行业作为典型的高架固定源,先行试点实施排污许可制度。通过分析火电行业发展和环保现状,结合排污许可管理要点,简述排污许可制对火电行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4个层面构建了切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的绿色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政策背景,提出了山西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以实现山西省均衡快速的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7.
能源环境管理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科研项目为基础数据信息,本文重点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该领域资助项目的总体特征、研究主题和热点变化,并结合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提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包括:①能源环境管理领域面上、青年、地区等自由探索类项目的立项绝对数和学科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并更多向青年学者倾斜,资助强度保持稳定;②碳、能源和环境是自由探索项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随着政策等调整具有动态变化特征;③能源环境管理领域重点、重大等引导类项目和优青、杰青、创新研究群体等人才类项目不断实现突破,增速明显,学科占比优势突出;④问题导向与本土情景、理论体系和一般规律、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市场和微观主体作用是研究选题确立与项目申请时可能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38.
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国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和管辖支撑创新的体系特征,我国已形成四大类环境类科创载体,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强政策驱动性、技术验证放大周期长以及集成性强的特点,重点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放大与赋能、产业拓展与推广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环境技术的研发由以科研机构为主的传统自发性研发、企业迭代性研发和联合应用型研发组成;技术成果的转化经历挖掘发现、技术识别与判断、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后进入已成立的企业或新设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放大与赋能旨在为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二次研发中试验证、首台套工程案例、投融资等资源的对接,以协助初创企业成长;产业的拓展与推广则通过为解决环境问题形成集成方案、孵化平台为企业背书和产业政策匹配等方式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最后从加强专业化创新平台、技术评估体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9.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在环境各个介质及人体样品中广泛被检出,近年,在室内空气和灰尘中也普遍发现PFASs.研究表明,室内空气中PFASs的含量普遍高于室外空气,室内空气和灰尘中的PFASs可能是室外空气的污染来源及人体暴露源,因此室内环境中PFASs成为环境领域的又一个研究热点.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开展室内空气中PFASs的相关研究,室内灰尘中PFASs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就室内空气和灰尘中PFASs的采样与分析方法、污染现状、来源分析及人体暴露等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为我国室内环境中PFASs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为了对钢铁企业安全投资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了钢铁企业安全投资的评价体系,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可对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某钢铁企业安全投资现状分数为83.9分,等级为较好,需着重加强安全培训、劳保品、工业卫生等人因素方面的投资;在环境方面的投资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